2月27日下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信息图书中心成功举办首期 “AI 赋能工作坊”,分别从“Deepseek 探索及 AI 生态”、“iCampus AI+ 实践”、“AI 素养筑基”三个方面,帮助大家了解 AI 技术、解锁 AI 应用并提升 AI 素养。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模式,共吸引来自上海、北京、深圳三地近三百位教职工踊跃参与。上海石化厅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对 AI 未来的无限憧憬。

活动伊始,马磊书记发表致辞。他表示,DeepSeek 的火爆点燃了大众对 AI 应用的探索热情,希望借此分享,促进大家交流互鉴、彼此学习,将优秀经验运用于实际工作,充分赋能业务。他还透露,学院正积极布局 AI 领域,一方面尝试将 AI 融入课程教学,满足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渴求;另一方面筹备构建“中欧组织大脑”,利用 AI 技术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为智慧校园建设注入创新动力。

随后,来自信息图书中心的李静、方正央和陈一梅,分别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与 AI 产品深度互动,如何启用中欧自己的 AI 应用,以及如何合理使用 AI,规避潜在风险。

在第一模块“Deepseek 探索及 AI 生态”中,主讲人李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帮助大家轻松理解大模型如何模拟人脑神经元进行深度学习。接着,她巧用 “谁家的小孩” 这一形象比喻,道出了不同模型各擅胜场的背后缘由。又通过对比字节跳动、DeepSeek 和 Kimi 三家公司的产品生态,从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视角,理清了大模型、智能体市场、智能体、应用APP 和 API 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她聚焦“亲民小天才” DeepSeek,剖析其高效训练的独特模式和火爆出圈的真正原因,并展示了与它互动的三条路径:通过官方主页、应用拓展以及 API 接口。她指出,大模型虽上手容易,但要发挥出色,还得靠人。内容初步生成后,需与 AI 展开多轮互动,并进行主观优化。只有不断调整提示词,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成结果。简而言之,要用好 AI,须遵循三条关键原则:选择合适的模型,用心设计提示语,尽量避免误区。在人机共生的时代,AI 能力不可或缺。她呼吁大家积极培养 AI 思维,提升引导力、整合力和判断力,通过“知识唤醒”,激发潜能,与 AI 协同共进。最后,她总结了六条“神仙指令”,借助万能公式与 AI 互动,轻松驾驭复杂任务。

在第二模块“iCampus AI+ 实践”中,主讲人方正央详细描绘了中欧自己的大模型“iCampus AI+”。它依托汉得灵猿 AIGC 平台,接入全新混合专家模型“腾讯混元”和推理模型 DeepSeek-R1 满血版,又结合 RAG 检索增强生成,与中欧知识库关联,形成强大的智能知识服务体系。iCampus 首页还特别推出 AI 悬浮助手,方便大家随时提问。目前,中欧 AI 已实现中欧政策智能问答。不久,还会有 iCampus 智能搜索、案例平台智能推荐、课件阅读器助手等诸多功能上线,令人期待。值得一提的是,iCampus AI+ 采用本地部署,为使用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第三模块“AI 素养筑基”中,主讲人陈一梅开篇便引出 AI 热潮的双面性——无比智能,却风险重重。因此,提升 AI 素养、识别 AI 风险、合理使用 AI,势在必行。她先解读了 AI 素养评估的四个维度,再用一系列真实案例,直观呈现了 AI 应用中隐匿的各类风险,包括隐私与数据安全、AI 幻觉与虚假信息、版权风险、算法偏见与歧视,以及其他伦理风险。而后,她提出五点倡议,帮助大家牢筑 AI 使用的安全防线:优选工具,安全第一;小心提问,大胆求证;尊重版权,规范引用;批判思索,耐心调教;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她表示,一直以来,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 AI 资源与工具,帮助大家提升 AI 素养,并于今年初正式推出“GenAI 生成式人工智能”专题指南,为 AI 辅助学习与科研提供规范指引,致力于培养负责任的 AI 使用者。

一下午的 AI 分享精彩充实,理论阐述深度硬核,案例分析鲜活生动,线上和线下的听众们个个全神贯注,意犹未尽。最后的问答环节,大家踊跃提问,抛出自己使用 AI 时的各种疑惑,得到三位主讲人耐心细致的解答。

在积极融洽的互动氛围中,首期“AI 赋能工作坊”圆满收官。它为学院构筑起一座 AI 交流的桥梁,既营造了浓厚的 AI 学习氛围,又加速了 AI 赋能工作的步伐。大家齐聚在此,碰撞灵感,升华认知,推动学院迈向更广阔的创新天地。